热角村是日土县的一个边境乡村。近年来,热角村利用当地班公柳生态资源,大力发展苗圃经济,让班公柳变身摇钱树,让牧民吃上“生态饭”。然而,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热角村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又提出“打造万亩柳林”的宏远目标,誓要让村民的“木头碗”变成“金饭碗”。
五月的春风吹过班公湖面,浸润了村子的每一寸草木,班公柳也抽出翠绿的嫩芽。这一天,热角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蔡勇,一早就带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查看今年班公柳苗圃的种植情况。
看着新种不久的班公柳已经抽出嫩芽,蔡勇和大家按奈不住心中的喜悦。
班公柳,生长于班公湖畔,热角村,被誉为“班公柳的故乡”。因为是当地树种,班公柳更能适应当地严寒、干燥、风沙的气候条件,因此,防风固沙和环境绿化的作用更加优越。蔡勇和村民们的喜悦,正是来自于班公柳的这些特性和价值。2015年开始,热角村“两委”班子就把班公柳苗圃培育作为热角村重要的集体经济。村委会主任索朗顿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索朗顿珠说,班公柳几乎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这些年,村民靠着班公柳,增加了不少收入。
格桑赤来往些年和老婆在县城打工,一年有5、6万收入,但却照顾不了家里,也存不下多少钱。这些年,他和老婆回到村里,帮助管理班公柳苗圃,也在自家的地里种植班公柳,不但能存下钱来,也能照顾到老人小孩。
班公柳变身摇钱树,让热角村村民实实在在吃上“生态饭”,也实实在在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道理。然而,蔡勇却认为,光靠眼下的种树、卖树,效益空间毕竟有限,不是长远发展之计。于是,在和驻村队员、村“两委”班子反复探讨后,他们提出了“打造万亩柳林”的宏远目标,要让村民的“木头碗”变成“金饭碗”。
蔡勇介绍道,虽然目前来看,热角村班公柳加上今年新种植面积,只有1500多亩,离“万亩柳林”的目标还很遥远,但只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哪怕是付出两代人的努力,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