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日土要闻 >> 正文

阿里地区持续“三举措”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深走实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8日 16:17     资料来源:天上阿里      点击数:次    【字体:

打印分享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阿里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三举措”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形有感有效推动9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持续开展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建行动。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社区建设和居民日常生活,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纪念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富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公共空间,完善学习教育、工作生活、文体娱乐等功能性共享场所,拓展各族群众日常交流互动的空间载体,营造和谐宜居城乡社区环境。三是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组织举办“邻里一家亲”和中华文化讲堂等活动,不断丰富形式,创新载体,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让各族群众在与邻为亲、与邻为善、与邻同乐中增强“五个认同”。四是大力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普及政策法规,传播主流价值、收集社情民意、提供便捷服务,促进各族群众沟通交流,打造连心暖心聚心的网络空间。五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有机融入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等基层治理规范,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引导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法治意识,使之成为各族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持续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宣传教育活动。一是优化宣传策略。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民族团结的声音传递到阿里地区的每一个角落,扩大宣传覆盖面。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宣传方案。例如,为青少年群体制作趣味性强、富有创意的短视频,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故事等形式,传播民族团结知识;为农牧民群众提供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宣传内容,以藏汉双语的形式,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创新活动形式。紧密结合时代发展潮流和群众需求,积极探索创新活动载体和内容。增加体验式、互动式活动,如开展民族团结主题的户外拓展、文化体验营等活动,让群众亲身参与其中,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针对年轻一代,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意比赛、文化交流沙龙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同时,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活动品牌,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尤其是年轻一代,让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成为凝聚人心、促进交流的重要平台。三是强化语言推广。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力度,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培训资源能够覆盖到每一个需要的地区和人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农牧民群众和寺庙僧尼,开展针对性强的语言培训课程,如开设基础语言培训班、实用口语培训班等。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培训效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语言推广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创造更加良好的语言环境。

持续擦亮“高原红石榴”少数民族参观团品牌。用好“高原红石榴”少数民族参观团品牌,鼓励各县组织本县群众代表“组团式”赴外省市参观学习,组织阿里干部群众赴区外考察学习,每年力争邀请区外专家学者、技术能手、劳模工匠等来阿讲知识、传经验、送技术。稳步提升阿里籍高校毕业生到区外就业人数规模和稳定性。继续办好村(社区)赴区外“蹲点式”培训。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持续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深化地级领导干部“三包三联”、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援藏干部“传帮带”工作,在为民服务实践中增进民族情谊。深化“机关带寺、联创共建”党建品牌建设,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树立互嵌式发展企业、社区等典型。


上一条:藏西高原的班公柳 边境群众的摇钱树

下一条:天上阿里·云巅自驾, 一路好风景!